阿斯马拉地图,厄立特里亚阿斯马拉市卫星地图
暂无阿斯马拉地图的描述。
暂无阿斯马拉地图的描述。
厄立特里亚国(The State of Eritrea)国土面积12.4万平方公里(包括达赫拉克群岛近1000平方公里),全国从人口469万(2008年估计),有提格雷尼亚(约占人口50%)、提格雷(31.4%)、阿法尔(5%)、萨霍(5%)、希达赖伯(2.5%)、比伦(2.1%)、库纳马(2%)、纳拉(1.5%)和拉沙伊达(0.5%)9个民族,各族均有独自语言,全国主要用提格雷尼亚语,通用英语、阿拉伯语,国民信仰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约各占一半,少数人信奉天主教或传统拜物教。首都阿斯马拉(Asmara)海拔2300~2400米,人口约50万
厄立特里亚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,扼红海南段,南邻埃塞俄比亚,西靠苏丹,东南与吉布提接壤,东北隔红海与也门和沙特阿拉伯相望。全国海岸线(包括达赫拉克群岛等355个岛屿)长1350公里,中央高原海拔1800~3000米,占国土三分之一;西部低地丘陵,东部沿海平原,境内最高峰安姆巴-索依拉峰(Amba Soira)海拔3013米,最低点东部平原的科巴尔低地(Kobar)低于海平面75米;境内唯一常流河塞迪特河(Setit)全长180公里,最大的季节河马雷布河满水期长达440公里。
厄立特里亚高原地区气候宜人,年平均气温为17℃,降水525毫米;东部和西部低地气候炎热干燥,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0℃和28℃,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;红海沿岸多沙漠,3月~10月间白天气温可达40℃以上。
厄立特里亚地形多样,自然景观丰富,旅游业历史悠久,有阿克苏姆王国遗址、阿斯马拉、马萨瓦、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为众多著名旅游点。2008年,厄以其“独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群”被英国旅游网站评为世界七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。
暂无达累斯萨拉姆地图的描述。
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(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)国土面积94,5087平方公里(其中桑给巴尔2657平方公里),国民人口4370万(2009年)(其中桑给巴尔近120万),全国126个民族中人口超过100万的有苏库马、尼亚姆维奇、查加、赫赫、马康迪和哈亚族,另有一些阿拉伯人、印巴人和欧洲人后裔。国家官方语言为斯瓦希里语和英语,坦噶尼喀(大陆)居民中35%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,45%信奉伊斯兰教,其余信奉原始拜物教;桑给巴尔99%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。首都达累斯萨拉姆(Dares Salaam),人口300万(2009年)。
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、赤道以南,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,南与赞比亚、马拉维、莫桑比克接壤,西与卢旺达、布隆迪和刚果(金)为邻,东濒印度洋。大陆地区海岸线长840公里,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,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,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~25℃;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,终年湿热,年平均气温26℃。
坦桑尼亚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,公元前即同阿拉伯、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贸易往来;7~8世纪,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批迁入,10世纪末建立过阿拉伯势力的伊斯兰王国;1886年坦噶尼喀内陆被划归德国势力范围,1917年11月英军占领坦全境,1920年坦成为英国“委任统治地”,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将坦改为英“托管地”,1961年5月1日坦取得内部自治,同年12月9日宣告独立,一年后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国;桑给巴尔于1890年沦为英国“保护地”,1963年6月24日获得自治,同年12月10日宣告独立,成为苏丹王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。1964年1月12日,桑人民推翻苏丹王统治,成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。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共和国,同年10月29日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。
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共有126个部族,境内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成为主要的旅游资源,非洲三大湖泊:维多利亚湖、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均处在坦桑边境线上;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、终年积雪的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世界闻名,恩戈罗戈罗火山口、东非大裂谷、马尼亚纳湖等,另有桑岛奴隶城、世界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、阿拉伯商人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都受世人瞩目。
暂无塔那那利佛地图的描述。
马达加斯加共和国(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,L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)国土面积590750平方公里(包括周围岛屿),国内人口约2021.5万,其中占总人口的98%以上的马达加斯加人由18个民族组成,其中较大的有伊麦利那(占总人口的26.1%)、贝希米扎拉卡(14.1%)、贝希略(12%)、希米赫特(7.2%)、萨卡拉瓦(5.8%)、安坦德罗(5.3%)和安泰萨卡(5%)等,此外尚有少数科摩罗人、印度人、巴基斯坦人和法国人,另有华侨和华裔约5万人。马达加斯加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(属马来-波利尼西亚语系),官方通用法语和英语,居民中信奉传统宗教的占52%,信奉基督教(天主教和新教)的占41%,信奉伊斯兰教的占7%。首都塔那那利佛(Antananarivo),人口约170万,年平均气温18°C。
马达加斯加地处印度洋西部,是世界第四大岛,与非洲大陆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,海岸线长约5000公里,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,终年湿热,年平均气温24°C;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,温和凉爽,年平均气温18.3°C;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,干旱少雨,年平均气温26.6°C。
马达加斯加境内70%的动植物都是当地独有,民俗风情颇为奇特,这里既有细白的沙滩、纯净的大海和蔚蓝的天空,也有塔那那利佛、迪耶郭-苏亚列兹等历史遗迹,既可以在安卡拉那、安卡拉凡兹卡、 安达斯巴曼塔迪亚、琥珀山等国家公园探险露营,也可以在沙滩海边冲浪、捕鱼、潜水,是一个十分适合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。
暂无内罗毕地图的描述。
肯尼亚共和国(The Republic of Kenya)国土面积582,646平方公里,总人口3860万(2009年),全国共有42个民族,主要有基库尤族(21%)、卢希亚族(14%)、卢奥族(13%)、卡伦金族(12%)和康巴族(11%)等,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、阿拉伯人和欧洲人。官方语言为国语斯瓦希里语和英语,国民中45%信奉基督教新教,33%信奉天主教,10%信奉伊斯兰教,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。首都内罗毕(Nairobi)人口约300万。
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,赤道横贯中部,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,东邻索马里,南接坦桑尼亚,西连乌干达,北与埃塞俄比亚、苏丹交界,东南濒临印度洋,海岸线长536公里。肯尼亚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,内陆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,气候相对温和,沿海地区湿热,全年最高气温为摄氏22~26℃,最低为10~14℃。
肯尼亚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,被认为是人类发源地之一;公元7世纪,东南沿海地带已形成一些商业城市,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;16世纪,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沿海地带;1890年,英、德瓜分东非,肯被划归英国,成为英国的“东非保护地”,1920年改为殖民地;1962年肯尼亚成立联合政府,并在1963年宣告独立,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正式成立。
肯尼亚气候温暖宜人,四季均可旅游: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大陆的最高峰,这里山顶冰天雪地,山脚下一片热带风光,是赤道附近的一个壮丽的风景;在“花之都”内罗毕,可观赏花卉和市郊野生动物园;西南部的维多利亚湖,可领略湖光岛影,观赏河马、鳄鱼嬉戏;在北部的大裂谷地带,镶嵌着 “鳄鱼的极乐世界”——图尔卡纳湖,在其东部有库彼福勒古人类遗址;沿大裂谷南下,裂谷省的纳库鲁湖是非洲鸟类资源极为丰富的湖泊;其东部是非洲第二高峰 肯尼亚山和阿伯德尔国家动物园,这里有著名的“树顶旅馆”,游人可安全地在此地观赏动物的夜间活动。
暂无路易港地图的描述。
毛里求斯共和国(THE REPUBLIC OF MAURITIUS)国土面积2040平方公里(包括属岛),总人口约127.7万,居民主要由印度和巴基斯坦裔(69%)、克里奥尔人(欧洲人和非洲人混血,27%)、华裔(2.3%)和欧洲裔(1.7%)组成,国家官方语言为英语、法语,当地人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则是克里奥尔语,居民中51%信奉印度教,31.3%信奉基督教,16.6%信奉伊斯兰教,另有少数人信奉佛教。首都路易港(Port Louis)人口约15.6万。
毛里求斯位于非洲大陆以东、印度洋西南部,包括本岛及罗德里格岛、圣布兰登群岛、阿加莱加群岛、查戈斯群岛(现由英国管辖)和特罗姆兰岛(现由法国管辖)等属岛,西距马达加斯加约800公里,距肯尼亚蒙巴萨港1800公里,南距留尼汪160公里,东距澳大利亚4827公里。毛里求斯海岸线长250公里,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25℃,中央高原20℃,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,终年湿热。
毛里求斯原为荒岛,16世纪初被葡萄牙探险队占据现在的毛里求斯和留尼汪诸岛,命名为马斯克林群岛;1598年荷兰人占领该岛,并以荷兰君主“毛里求斯”命名;1715年法国占领毛岛并改名为“法兰西岛”;181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,并被重新命名为“毛里求斯”。国家于1961年9月实行自治,1968年3月12日宣布独立,实行君主立宪制,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,总督代表其行使权力。1992年3月12日改行共和制,总统为国家元首,系礼仪性职务,总理掌握行政实权。
毛里求斯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,全年温暖,平均气温25摄氏度。毛里求斯景色优美,风光绮丽,北部的潘普利莫塞斯花园内花木葱葱,百鸟啾啾,使人犹入仙境。100年才开一次的高大王棕随风摇曳,清池内飘荡着巨大的睡莲,茶隼和粉鸽在空中翱翔。美丽的海滩和明媚的阳光也吸引着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,这里游乐项目众多,包括高尔夫球、娱乐赌场、赛马、潜水等众多休闲娱乐的项目。